名创优品对实体店有何启 我觉得至少有三点: 首先,商品才是较好体验来源。 提到体验,很多人总是习惯性地想到体验业态、体验功能,这些当然是实体店体验的重要内容,但更重要的体验可能还是来自商品本身。 名创优品的店铺没有其他业态,它的吸引力全部来自商品本身。安徽乐城的生鲜传奇、乐大嘴零食公园同样如此,几百甚至几十平方米的面积,能够创造远**一般超市的坪销、坪效,同样得益于商品本身的强大。伊藤洋华堂的成都双楠店,面积三四万平方米,环境算不上高大上,体验业态也不太多,但人气很旺,销售很火,一年能做到30多亿元的销售,毛利率远**一般百货店,主要依靠的也是商品本身。 当前,购物中心“去百货化”已成趋势,但一味地在体验业态上找出路也未必都是较好的选择,一窝蜂地扎堆于餐饮、儿童、影院、冰场等少数门类,已成为新同质化隐忧。体验业态的承租能力较强的并不多,过多布局或导致效益回报下降。宜家荟聚、永旺梦乐城等零售商经营的购物中心,家居、超市的经营非常强势,既聚人气,销售也好,这本身也是很好的体验。 对百货店、超市大卖场来说,再怎么加码体验业态,也不能与购物中心相抗衡,不可能搞真正的“去百货化”或“去超市化”。商品经营仍然是门店销售、利润的主要来源,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。你可以做减法减少商品经营面积,但商品经营的体验色彩、集客能力只能升不能降,不能一遇到电商冲击、线下分流就一味退让,事实上也无路可退。 其次,自采自营是零售业的核心能力。 名创优品起步较晚,为什么能在红海的零售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?关键是它的自采自营能力,自营使它与众不同,使它具备了较大的价格优势,使它在高性价比的运营策略之下仍然有足够的毛利。 在这个供应过剩、信息透明、竞争惨烈的零售时代,特色就是实体店的生命。但仅仅依靠租赁、联营,不可能走出同质化,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,因为品牌总是追求尽可能多的曝光和展销,最后的结局就是“你有我有全都有”。联营、租赁模式之下,实体店既无货品资源的掌控力,也没有价格的主导权,竞争的结果是牺牲毛利打价格战。这恐怕也是这些年实体店不景气的根本原因之所在。 *有品牌或是例外,但*有品牌也有时效性,是比较优势而非核心竞争力,主导权还是掌握在品牌商手中,对大多数实体店来说,通过租赁、联营模式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*有品牌阵容很难。 王健林说,中国不缺需求,缺有效供给,你有好产品,**没客人。这话说得在理,也已被无数实践证明。有效供给从哪里来?对零售企业来说,当然是自采自营。 中国是世界工厂,**制造大国,产品之丰富,新东西之多,恐怕难以尽数。随着**的打开,关税的降低,越来越多的国外优质商品涌入,都为实体店的再造重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,也为永辉、乐城、名创优品等零售黑马迅速走强供应了充足粮草子弹,这些优厚的资源,值得更多的实体店去发掘、利用。